收藏 關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客戶端下載 投稿信箱:spxwwsjb@163.co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視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養出自律、獨立的孩子?父母要牢記“三不慣兩不管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-09-23 09:56:57 0人看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輯:王明純 來源:網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孩子在“雙減”后脫穎而出,父母就要做到“三不慣、兩不管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不慣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孩子沉迷手機,不慣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減”政策出臺后,“史上最嚴”的未成年人防沉迷規定也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核心的一點是:未成年人一周最多只能玩3小時游戲,并且還需要進行身份認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這真的能阻止孩子玩游戲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幾天, 騰訊做了一項關于“雙減之后,孩子們放學都干啥”的調查,在接近2萬人參與的投票中, “在家閑著玩手機”的人數比例高達32.4%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減”之后,如果時間沒有得到合理安排,很多孩子對手機的依賴,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本朝氣蓬勃的孩子,一旦被手機中的精彩所蠱惑,最先毀掉的就是身體健康,視力下降、頸椎病、肥胖、免疫功能失調等問題屢見不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沒有健康的身體作為加持,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注定要受到限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是在中考體育分值逐年增加的大環境下,一個天天抱著手機、缺乏運動的孩子,將來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!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常說:毀掉一個孩子,就給他一部手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毀掉孩子成績最快速的辦法,就是放任他在手機的世界中沉淪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外曾經發起一項調研,通過對比100個孩子對手機依賴的程度,發現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年后沉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個人考上了大學,而另外50個不依賴手機的孩子則全部考上大學,還有很多人獲得了獎學金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霸和學渣之間,往往就是隔著這么一個小小的手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理學家亞當·奧爾特曾說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游戲、八卦、直播等娛樂產品,就像毒品,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,難以戒除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年人面對手機的誘惑都尚且難以自控,更不用說自制力差的孩子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,在“雙減”之后,與手機“爭奪”孩子這件事,不僅不該放松,而是應該更加迫在眉睫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孩子拖拉磨蹭,不慣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減”政策中對作業量也有了明確要求,其中規定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校要確保小學一、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,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; 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; 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多孩子覺得反正時間多,作業少,可以慢慢寫,結果玩著玩著,拖著拖著,到很晚才開始寫作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對孩子的磨蹭,大多數父母采用了“催”這個簡單直接的辦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催促,也許短時間內有效,卻容易讓孩子形成對催促的依賴,就像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說的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機會去學習怎么為自己負責,也沒有機會練習一些諸如時間管理、自我約束這樣的重要生活技能,那么長久下去就會失去對自我的掌控能力。 不僅影響學習,對未來的工作生活都會產生負面影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且過度的催促,也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,甚至影響親子關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子是催不快的,他們拖拉磨蹭,大多數的病根其實都是缺乏時間規劃能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真正決定孩子成績的,不是智商,而是孩子對時間的管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還記得清華學霸那張學習計劃表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早上6點40分到凌晨1點睡覺,中間的時間被安排得井井有條,沒有浪費一點時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24小時,學霸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,而時間觀念差的孩子只能不停處于“趕工”狀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否擅長時間管理,與孩子的成績息息相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如美國兒童教育專家曾說:時間管理能力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,學習效率決定學習成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拖拉磨蹭,看似是小毛病,不僅與孩子的學業密切相關,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的工作與社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,父母在“雙減”后,對于拖拉磨蹭的毛病不僅不能縱容,反而可以趁著作業量減少,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對時間的管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 孩子習慣不好,不慣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減”對于降低學習壓力,也有了明確規定, 比如不能隨意增減課時,降低考試壓力,不能唯分數論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子松綁了,壓力減輕了,人不像之前那樣精神緊繃地學習,但很多壞習慣浮現出來:好吃懶做,不愛運動,晚上不睡早上不起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些壞習慣看似不是什么大毛病,但積累的越多,好習慣的養成就更困難,就越容易拖垮孩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習成績差的孩子,不是輸在智商,而是輸在學習習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英國紀錄片《交換學?!分?,來自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孩子開始為期一周的交換活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過這一周的互換生活,讓我們看到這些孩子之所以在未來會有不同的發展,除了出身背景的差別,最大不同就是學習習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公立學校的孩子每天下午三點放學后,回到家無所事事,靠睡覺打游戲打發時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來自私校的學生,學生每天六點半起床,下午五點放學之后,會參加各種興趣活動,或是在圖書館學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截然不同的學習習慣,也注定了這些孩子未來的走向會全然相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像其中一個來自公校的孩子說的,他的命運大概率是“一事無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個沒有好習慣的孩子,會敗給自己內心的欲望,最終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習慣好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,不浪費一點時間,內驅力也更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哪有什么天生學霸,不過是好習慣的厚積薄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: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子3~12歲之間,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,這個時候不重視,未來再去糾正為時已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減”后, 父母更要引導孩子合理利用好課余時間,讓孩子養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不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孩子能力范圍內的事不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減”落地,學科類培訓機構關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本孩子在學校有老師管著,下課在培訓班有輔導老師帶著學習,回到家還有父母的監督,現在課外補習沒了,也意味著孩子自主的時間更多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起過去的“包教包會”一站式安排學習,如果孩子的獨立性不強,不會合理安排規劃自己的課余時間,那么差距將會越來越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,那些有遠見的父母,早早就開始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浙江女孩邵奕佳,高考719分,為了圓心中的北大夢,霸氣地拒絕了清華的錄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于女兒的選擇,父母表示完全支持,因為在他們眼中“女兒從小就很獨立,什么事都不用家里操心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小,父母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培養她的獨立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是父母的尊重與放手讓她提高了主動思考,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家阿爾伯特·哈伯德曾說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,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看不得孩子受任何苦,只要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,就馬上沖上前去幫他們解決得明明白白,看似是愛孩子,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擁抱太緊的愛,很多時候是一種隱秘的傷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權利,他的人生應該自己走,父母不能代替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母越早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,他們的未來才會走得更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孩子能承受的困難不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雙減”增加了課外延時服務的規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就意味著,如果孩子參加課外延時服務,他在學校待的時間將超過10個小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子自己在學校里面,也許會碰上之前沒有遇過的學習或生活上的困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個時候看的就是孩子之間面對困難,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國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,孩子能否成功解決自身遇到的困難,更多地取決于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多父母覺得,孩子年齡小,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于是開始大包大攬,替孩子做決定,幫助他們排除一切障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這種做法是在剝奪孩子的鍛煉機會,久而久之,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退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,但成長恰恰發生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像鄧亞萍在談到自己的育兒經時說:“并非所有的壓力都可以躲避,困難和挑戰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,如果躲著不解決,問題永遠還在那里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孩子直面困難,就像是在身體上埋下一顆種子,當未來他們遇到困難時,先想到的不是去回頭看看爸爸媽媽,而是自己去想辦法解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之前,網上一份《不要喊媽平等條約》火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媽媽提出的9條規定,其實目的都是一個:“遇到問題,請第一時間嘗試自己解決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條約正式實施后,孩子果然喊媽的次數少了很多,習慣了自己起床洗漱,給自己盛飯,下樓玩的時候會記得背著水壺和防蚊液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愛孩子不是要做一對“鏟雪車”父母為孩子鏟平一切障礙,而是放手讓他們獨自去體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很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給予信任,學會放手,他們的步伐才更加堅定,沉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江澎校長曾說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好的教育,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,優雅生活者,責任承擔者,和問題解決者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獨立健全的人格、勇于承擔責任的勇氣、善于解決困難的能力,這些終將成為孩子的底層能力,幫助他們在未來人生路上披荊斬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雙減,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,既是變化,同樣也是新的機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_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_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_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 国产亚洲AⅤ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风流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免费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